MyBatisPlus入门案例与简介
MyBatisPlus(简称MP)是基于MyBatis框架基础上开发的增强型工具,旨在简化开发,提高效率
开发方式
基于MyBatis使用MyBatisPlus
基于Spring使用MyBatisPlus
基于SpringBoot使用MyBatisPlus(重点)
步骤一:创建数据库和表
1 | CREATE TABLE user ( |
步骤二:创建SpringBoot工程
只需要勾选MySQL,不用勾选MyBatis了
步骤三:补全依赖
导入德鲁伊和MyBatisPlus的坐标
1 | XML |
步骤四:编写数据库连接四要素
还是将application的后缀名改为yml,以后配置都是用yml来配置
注意要设置一下时区,不然可能会报错(指高版本的mysql)
1 | YML |
步骤五:根据数据表来创建对应的模型类
注意id是Long类型,至于为什么是Long,接着往下看
1 | public class User { |
步骤六:创建dao接口
1 |
|
MyBatisPlus简介
MyBatisPlus的官网为:https://mp.baomidou.com/ ,没错就是个拼音,苞米豆,因为域名被抢注了,但是粉丝也捐赠了一个 https://mybatis.plus 域名
MP旨在成为MyBatis的最好搭档,而不是替换掉MyBatis,从名称上来看也是这个意思,一个MyBatis的plus版本,在原有的MyBatis上做增强,其底层仍然是MyBatis的东西,所以我们当然也可以在MP中写MyBatis的内容
对于MP的深入学习,可以多看看官方文档,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毕竟不是所有知识都有像这样的网课,更多的还是自己看文档,挖源码。
MP的特性:
无侵入:只做增强不做改变,引入它不会对现有工程产生影响,如丝般顺滑损耗小:启动即会自动注入基本 CURD,性能基本无损耗,直接面向对象操作强大的 CRUD 操作:内置通用 Mapper、通用 Service,仅仅通过少量配置即可实现单表大部分 CRUD 操作,更有强大的条件构造器,满足各类使用需求支持 Lambda 形式调用:通过 Lambda 表达式,方便的编写各类查询条件,无需再担心字段写错支持主键自动生成:支持多达 4 种主键策略(内含分布式唯一 ID 生成器 - Sequence),可自由配置,完美解决主键问题支持 ActiveRecord 模式:支持 ActiveRecord 形式调用,实体类只需继承 Model 类即可进行强大的 CRUD 操作支持自定义全局通用操作:支持全局通用方法注入( Write once, use anywhere )内置代码生成器:采用代码或者 Maven 插件可快速生成 Mapper 、 Model 、 Service 、 Controller 层代码,支持模板引擎,更有超多自定义配置等您来使用内置分页插件:基于 MyBatis 物理分页,开发者无需关心具体操作,配置好插件之后,写分页等同于普通 List 查询分页插件支持多种数据库:支持 MySQL、MariaDB、Oracle、DB2、H2、HSQL、SQLite、Postgre、SQLServer 等多种数据库内置性能分析插件:可输出 SQL 语句以及其执行时间,建议开发测试时启用该功能,能快速揪出慢查询内置全局拦截插件:提供全表 delete 、 update 操作智能分析阻断,也可自定义拦截规则,预防误操作
小结
SpringBoot集成MyBatisPlus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导入MyBatisPlus的坐标,然后令dao类继承BaseMapper,写上泛型,类上方加@Mapper注解
可能存在的疑问:
我甚至都没写在哪个表里查,为什么能自动识别是在我刚刚创建的表里查?
- 注意我们创建的表,和对应的模型类,是同一个名,默认情况是在同名的表中查找
那我要是表明和模型类的名不一样,那咋整?
在模型类的上方加上
@TableName注解- 例如数据表叫
tb_user但数据类叫User,那么就在User类上加@TableName("tb_user")注解
- 例如数据表叫
标准数据层开发
标准的CRUD使用
先来看看MP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方法
| 功能 | 自定义接口 | MP接口 |
|---|---|---|
| 新增 | boolean save(T t) | int insert(T t) |
| 删除 | boolean delete(int id) | int deleteById(Serializable id) |
| 修改 | boolean update(T t) | int updateById(T t) |
| 根据id查询 | T getById(int id) | T selectById(Serializable id) |
| 查询全部 | List |
List |
| 分页查询 | PageInfo |
IPage |
| 按条件查询 | List |
IPage |
新增
1 | int insert(T t) |
参数类型是泛型,也就是我们当初继承BaseMapper的时候,填的泛型,返回值是int类型,0代表添加失败,1代表添加成功
1 |
|
删除
1 | int deleteByIds(Serializable id) |
参数类型为什么是一个序列化类
Serializable- 通过查看String的源码,你会发现String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而且Number类也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
- Number类又是Float,Double,Long等类的父类
- 那现在能作为主键的数据类型,都已经是Serializable类型的子类了
- MP使用Serializable类型当做参数类型,就好比我们用Object类型来接收所有类型一样
返回值类型是int
- 数据删除成功返回1
- 未删除数据返回0。
那下面我们就来删除刚刚添加的数据,注意末尾加个L
1
2
3
4
void testDelete(){
userDao.deleteById(1572364408896622593L);
}
修改
1 | int updateById(T t); |
T:泛型,需要修改的数据内容,注意因为是根据ID进行修改,所以传入的对象中需要有ID属性值
int:返回值
修改成功后返回1
未修改数据返回0
1
2
3
4
5
6
7
void testUpdate(){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1L);
user.setName("Alen");
userDao.updateById(user);
}
修改功能只修改指定的字段,未指定的字段保持原样
根据ID查询
1 | T selectById (Serializable id) |
Serializable:参数类型,主键ID的值
T:根据ID查询只会返回一条数据
1
2
3
4
5
void testSelectById(){
User user = userDao.selectById(1);
System.out.println(user);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1, name=Alen, password=tom, age=3, tel=18866668888)
查询全部
1 | List<T> selectList(Wrapper<T> queryWrapper) |
Wrapper:用来构建条件查询的条件,目前我们没有可直接传为Null
1
2
3
4
5
6
7
void testSelectAll() {
List<User> users = userDao.selectList(null);
for (User u : users) {
System.out.println(u);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1, name=Alen, password=tom, age=3, tel=18866668888)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User(id=3, name=Jock, password=123456, age=41, tel=18812345678)
User(id=4, name=传智播客, password=itcast, age=15, tel=4006184000)方法都测试完了,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方法都是谁提供的呢?
-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我们当初继承的
BaseMapper,里面的方法还有很多,后面我们再慢慢学习
-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我们当初继承的
Lombok
- 代码写到这,我们发现之前的dao接口,都不用我们自己写了,只需要继承BaseMapper,用他提供的方法就好了
- 但是现在我还想偷点懒,毕竟懒是第一生产力,之前我们手写模型类的时候,创建好对应的属性,然后用IDEA的Alt+Insert快捷键,快速生成get和set方法,toSring,各种构造器(有需要的话)等
- U1S1项目做这么久,写模型类都给我写烦了,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呢?
- 答案当然是有的,可以使用Lombok,一个Java类库,提供了一组注解,来简化我们的POJO模型类开发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添加Lombok依赖1
2
3
4
5<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version>1.18.12</version>-->
</dependency>版本不用设置,SpringBoot中已经管理了lombok的版本,
步骤二:在模型类上添加注解Lombok常见的注解有:
@Setter:为模型类的属性提供setter方法@Getter:为模型类的属性提供getter方法@ToString:为模型类的属性提供toString方法@EqualsAndHashCode:为模型类的属性提供equals和hashcode方法@Data:是个组合注解,包含上面的注解的功能@NoArgsConstructor:提供一个无参构造函数@AllArgsConstructor:提供一个包含所有参数的构造函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说明:Lombok只是简化模型类的编写,我们之前的方法也能用
例如你有特殊的构造器需求,只想要name和password这两个参数,那么可以手写一个1
2
3
4public User(String name, String password) {
this.name = name;
this.password = password;
}
分页功能
基础的增删改查功能就完成了,现在我们来进行分页功能的学习
1 | IPage<T> selectPage(IPage<T> page, Wrapper<T> queryWrapper) |
- IPage用来构建分页查询条件
- Wrapper:用来构建条件查询的条件,暂时没有条件可以传一个null
- 返回值IPage是什么意思,后面我们会说明
具体的使用步骤如下
步骤一:调用方法传入参数获取返回值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testSelectPage() {
IPage<User> page = new Page<>(1, 3);
userDao.selectPage(page, null);
System.out.println("当前页码" + page.getCurrent());
System.out.println("本页条数" + page.getSize());
System.out.println("总页数" + page.getPages());
System.out.println("总条数" + page.getTotal());
System.out.println(page.getRecords());
}步骤二:设置分页拦截器1
2
3
4
5
6
7
8public class MybatisPlusConfig {
public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Interceptor = new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Interceptor.addInnerInterceptor(new PaginationInnerInterceptor());
return myInterceptor;
}
}步骤三:运行测试程序运行程序,结果如下,符合我们的预期
当前页码1
本页条数3
总页数2
总条数5
[User(id=1, name=Alen, password=tom, age=3, tel=18866668888),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User(id=3, name=Jock, password=123456, age=41, tel=18812345678)]
DQL编程控制
增删改查四个操作中,查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操作,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有:
- 条件查询方式
- 查询投影
- 查询条件设定
- 字段映射与表名映射
条件查询
条件查询的类
- MP将复杂的SQL查询语句都做了封装,使用编程的方式来完成查询条件的组合
- 之前我们在写CRUD时,都看到了一个Wrapper类,我们当初都是赋一个null值,但其实这个类就是用来查询的
构建条件查询
QueryWrapper小于用lt,大于用gt回想之前我们在html页面中,如果需要用到小于号或者大于号,需要用对应的html实体来替换小于号的实体是<,大于号的实体是>
1 |
|
运行测试方法,结果如下
[User(id=1, name=Alen, password=tom, age=3, tel=18866668888),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User(id=4, name=kyle, password=cyan, age=15, tel=4006184000)]
这种方法有个弊端,那就是字段名是字符串类型,没有提示信息和自动补全,如果写错了,那就查不出来
QueryWrapper的基础上,使用lambda
1 |
|
ser::getAget,为lambda表达式中的,类名::方法名
LambdaQueryWrapper
方式二解决了方式一的弊端,但是要多些一个lambda(),那方式三就来解决方式二的弊端,使用LambdaQueryWrapper,就可以不写lambda()1
2
3
4
5
6
7
void testQueryWrapper(){
LambdaQueryWrapper<User> lqw = new LambdaQueryWrapper<>();
lqw.lt(User::getAge,18);
List<User> userList = userDao.selectList(lqw);
System.out.println(userList);
}
多条件查询
上面三种都是单条件的查询,那我们现在想进行多条件的查询,该如何编写代码呢?
需求:查询表中年龄在10~30岁的用户信息
1 |
|
构建多条件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使用链式编程
1 |
|
可能存在的疑问
- MP怎么就知道你这俩条件是AND的关系呢,那我要是想用OR的关系,该咋整
解答
默认就是AND的关系,如果需要OR关系,用or()链接就可以了
1
lqw.gt(User::getAge, 10).or().lt(User::getAge, 30);
需求:查询年龄小于10,或者年龄大于30的用户信息
1 |
|
查询投影
查询指定字段
目前我们在查询数据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做默认就是查询表中所有字段的内容,我们所说的查询投影即不查询所有字段,只查询出指定内容的数据。
具体如何来实现?
1 |
|
select(…)方法用来设置查询的字段列,可以设置多个
1 | lqw.select(User::getName,User::getName);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null, name=Alen, password=null, age=null, tel=null)
User(id=null, name=Jerry, password=null, age=null, tel=null)
User(id=null, name=Jock, password=null, age=null, tel=null)
User(id=null, name=kyle, password=null, age=null, tel=null)
User(id=null, name=Seto, password=null, age=null, tel=null)
如果使用的不是lambda,就需要手动指定字段
1 |
|
聚合查询
需求:聚合函数查询,完成count、max、min、avg、sum的使用
- count:总记录数
- max:最大值
- min:最小值
- avg:平均值
- sum:求和
1 |
|
分组查询
1 |
|
控制台输出如下
{maxAge=3}
{maxAge=4}
{maxAge=41}
{maxAge=15}
{maxAge=23}
注意:
- 聚合与分组查询,无法使用lambda表达式来完成
- MP只是对MyBatis的增强,如果MP实现不了,我们可以直接在DAO接口中使用MyBatis的方式实现
查询条件
前面我们只使用了lt()和gt(),除了这两个方法外,MP还封装了很多条件对应的方法
- 范围匹配(> 、 = 、between)
- 模糊匹配(like)
- 空判定(null)
- 包含性匹配(in)
- 分组(group)
- 排序(order)
- ……
等值查询
需求:根据用户名和密码查询用户信息
1 |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1572385590169579521, name=Seto, password=MUSICIAN, age=23, tel=4005129421)
eq(): 相当于
=,对应的sql语句为1
SELECT * FROM tb_user WHERE name = 'seto' AND password = 'MUSICIAN';
selectList:查询结果为多个或者单个
selectOne:查询结果为单个
范围查询
需求:对年龄进行范围查询,使用lt()、le()、gt()、ge()、between()进行范围查询
1 |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4, name=kyle, password=cyan, age=15, tel=4006184000)
User(id=1572385590169579521, name=Seto, password=MUSICIAN, age=23, tel=4005129421)
- gt():大于(>)
- ge():大于等于(>=)
- lt():小于(<)
- lte():小于等于(<=)
- between():between ? and ?
模糊查询
需求:查询表中name属性的值以J开头的用户信息,使用like进行模糊查询
1 |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User(id=3, name=Jock, password=123456, age=41, tel=18812345678)
- like():前后加百分号,如 %J%,相当于包含J的name
- likeLeft():前面加百分号,如 %J,相当于J结尾的name
- likeRight():后面加百分号,如 J%,相当于J开头的name
需求:查询表中name属性的值包含e的用户信息,使用like进行模糊查询
1 |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1, name=Alen, password=tom, age=3, tel=18866668888)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User(id=4, name=kyle, password=cyan, age=15, tel=4006184000)
User(id=1572385590169579521, name=Seto, password=MUSICIAN, age=23, tel=4005129421)
排序查询
需求:查询所有数据,然后按照age降序
1 |
|
控制台输出如下
User(id=3, name=Jock, password=123456, age=41, tel=18812345678)
User(id=1572385590169579521, name=Seto, password=MUSICIAN, age=23, tel=4005129421)
User(id=4, name=kyle, password=cyan, age=15, tel=4006184000)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User(id=1, name=Alen, password=tom, age=3, tel=18866668888)
遇到想用的功能,先自己用一个试试,方法名和形参名都很见名知意,遇到不确定的用法,再去官方文档查阅资料
映射匹配兼容性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做查询的时候,数据表中的字段名与模型类中的属性名一致,查询的时候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
问题一:表字段与模型类编码属性不一致当表的列名和模型类的属性名发生不一致,就会导致数据封装不到模型对象,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中一方做出修改,那如果前提是两边都不能改又该如何解决?
MP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注解
@TableField,使用该注解可以实现模型类属性名和表的列名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表中密码字段为
pwd,而模型类属性名为password,那我们就可以用@TableField注解来实现他们之间的映射关系1
2
3
4
5
6
7
8
9
10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
问题二:编码中添加了数据库中未定义的属性当模型类中多了一个数据库表不存在的字段,就会导致生成的sql语句中在select的时候查询了数据库不存在的字段,程序运行就会报错,错误信息为:
Unknown column '多出来的字段名称' in 'field list'具体的解决方案用到的还是
@TableField注解,它有一个属性叫exist,设置该字段是否在数据库表中存在,如果设置为false则不存在,生成sql语句查询的时候,就不会再查询该字段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private Integer online;
}
问题三:采用默认查询开放了更多的字段查看权限查询表中所有的列的数据,就可能把一些敏感数据查询到返回给前端,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限制哪些字段默认不要进行查询。解决方案是
@TableField注解的一个属性叫select,该属性设置默认是否需要查询该字段的值,true(默认值)表示默认查询该字段,false表示默认不查询该字段。例如像密码这种的敏感字段,不应该查询出来作为JSON返回给前端,不安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private Integer online;
}
知识点:@TableField
| 名称 | @TableField |
|---|---|
| 类型 | 属性注解 |
| 位置 | 模型类属性定义上方 |
| 作用 | 设置当前属性对应的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关系 |
| 相关属性 | value(默认):设置数据库表字段名称 exist:设置属性在数据库表字段中是否存在,默认为true,此属性不能与value合并使用 select:设置属性是否参与查询,此属性与select()映射配置不冲突 |
问题四:表名与编码开发设计不同步-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一开始就解决过了,现在再来回顾一遍
- 该问题主要是表的名称和模型类的名称不一致,导致查询失败,这个时候通常会报如下错误信息
Table 'databaseName.tableNaem' doesn't exist - 解决方案是使用MP提供的另外一个注解
@TableName来设置表与模型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知识点:@TableName
| 名称 | @TableName |
|---|---|
| 类型 | 类注解 |
| 位置 | 模型类定义上方 |
| 作用 | 设置当前类对应于数据库表关系 |
| 相关属性 | value(默认):设置数据库表名称 |
DML编程控制
查询相关的操作我们已经介绍完了,紧接着我们需要对另外三个,增删改进行内容的讲解。挨个来说明下,首先是新增(insert)中的内容。
id生成策略控制
前面我们在新增数据的时候,主键ID是一个很长的Long类型,我们现在想要主键按照数据表字段进行自增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ID的生成策略
- 不同的表,应用不同的id生成策略
- 日志:自增(1 2 3 4)
- 购物订单:特殊规则(线下购物发票,下次可以留意一下)
- 外卖订单:关联地区日期等信息(这个我熟,举个例子10 04 20220921 13 14,例如10表示北京市,04表示朝阳区,20220921表示日期等)
- 关系表:可以省略ID
- ……
- 不同的业务采用的ID生成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那么在MP中都提供了哪些主键生成策略,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选择?
- 在这里我们又需要用到MP的一个注解叫
@TableId
- 在这里我们又需要用到MP的一个注解叫
知识点:@TableId
| 名称 | @TableId |
|---|---|
| 类型 | 属性注解 |
| 位置 | 模型类中用于表示主键的属性定义上方 |
| 作用 | 设置当前类中主键属性的生成策略 |
| 相关属性 | value(默认):设置数据库表主键名称 type:设置主键属性的生成策略,值查照IdType的枚举值 |
AUTO策略
步骤一:设置生成策略为AUTO
1 |
|
步骤二:设置自动增量为5,将4之后的数据都删掉,防止影响我们的结果步骤三:运行新增方法
1 |
|
会发现,新增成功,并且主键id也是从5开始
我们进入源码来看看还有什么生成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public enum IdType {
AUTO(0),
NONE(1),
INPUT(2),
ASSIGN_ID(3),
ASSIGN_UUID(4),
/** @deprecated */
ID_WORKER(3),
/** @deprecated */
ID_WORKER_STR(3),
/** @deprecated */
UUID(4);
private final int key;
private IdType(int key) {
this.key = key;
}
public int getKey() {
return this.key;
}
}
- NONE: 不设置id生成策略
- INPUT:用户手工输入id
- ASSIGN_ID:雪花算法生成id(可兼容数值型与字符串型)
- ASSIGN_UUID:以UUID生成算法作为id生成策略
- 其他的几个策略均已过时,都将被ASSIGN_ID和ASSIGN_UUID代替掉。
拓展:
分布式ID是什么?
- 当数据量足够大的时候,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存储不下,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台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存储
- 比如订单表就有可能被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 如果用数据库表的自增主键,因为在两台服务器上所以会出现冲突
-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全局唯一ID,这个ID就是分布式ID。
INPUT策略
步骤一:将ID生成策略改为INPUT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private Integer online;
}步骤二:运行新增方法注意这里需要手动设置ID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testInsert(){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6L);
user.setName("Helsing");
user.setAge(531);
user.setPassword("HELL_SING");
user.setTel("4006669999");
userDao.insert(user);
}查看数据库,ID确实是我们设置的值
ASSIGN_ID策略
步骤一:设置生成策略为ASSIGN_ID
1 |
|
步骤二:运行新增方法
这里就不要手动设置ID了1
2
3
4
5
6
7
8
9
void testInsert(){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Name("Helsing");
user.setAge(531);
user.setPassword("HELL_SING");
user.setTel("4006669999");
userDao.insert(user);
}查看结果,生成的ID就是一个Long类型的数据,生成ID时,使用的是雪花算法
雪花算法(SnowFlake),是Twitter官方给出的算法实现 是用Scala写的。其生成的结果是一个64bit大小整数

- 1bit,不用,因为二进制中最高位是符号位,1表示负数,0表示正数。生成的id一般都是用整数,所以最高位固定为0。
- 41bit-时间戳,用来记录时间戳,毫秒级
- 10bit-工作机器id,用来记录工作机器id,其中高位5bit是数据中心ID其取值范围0-31,低位5bit是工作节点ID其取值范围0-31,两个组合起来最多可以容纳1024个节点
- 序列号占用12bit,每个节点每毫秒0开始不断累加,最多可以累加到4095,一共可以产生4096个ID
ASSIGN_UUID策略
步骤一:设置生成策略为ASSIGN_UUID
1 |
|
步骤二:修改表的主键类型
主键类型设置为varchar,长度要大于32,因为UUID生成的主键为32位,如果长度小的话就会导致插入失败。步骤三:运行新增方法1
2
3
4
5
6
7
8
9
void testInsert(){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Name("Helsing");
user.setAge(531);
user.setPassword("HELL_SING");
user.setTel("4006669999");
userDao.insert(user);
}
ID生成策略对比
介绍完了这些主键ID的生成策略,那么以后我们开发用哪个呢?
- NONE:不设置ID生成策略,MP不自动生成,约定于INPUT,所以这两种方式都需要用户手动设置(SET方法),但是手动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出错,加了相同的ID造成主键冲突,为了保证主键不冲突就得做很多判定,实现起来较为复杂
- AUTO:数据库ID自增,这种策略适合在数据库服务器只有一台的情况下使用,不可作为分布式ID使用
- ASSIGN_UUID:可以在分布式的情况下使用,而且能够保证ID唯一,但是声称的主键是32位的字符串,长度过长占用空间,而且不能排序,查询性能也慢
- ASSIGN_ID:可以在分布式的情况下使用,生成的是Long类型的数字,可以排序,性能也高,但是生成的策略与服务器时间有关,如果修改了系统时间,也有可能出现重复的主键
- 综上所述,每一种主键的策略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项目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来使用,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简化配置
模型类主键策略设置
如果要在项目中的每一个模型类上都需要使用相同的生成策略,比如你有Book表,User表,Student表,Score表等好多个表,如果你每一个表的主键生成策略都是ASSIGN_ID,那我们就可以用yml配置文件来简化开发,不用在每一个表的id上都加上@TableId(type = IdType.ASSIGN_ID)1
2
3
4mybatis-plus:
global-config:
db-config:
id-type: assign_id数据库表与模型类的映射关系
MP会默认将模型类的类名名首字母小写作为表名使用,假如数据库表的名称都以tb_开头,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所有的模型类上添加@TableName("tb_TABLENAME"),这样做很繁琐,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呢?我们可以在配置文件中设置表的前缀
1
2
3
4
5mybatis-plus:
global-config:
db-config:
id-type: assign_id
table-prefix: tb_设置表的前缀内容,这样MP就会拿
tb_加上模型类的首字母小写,就刚好组装成数据库的表名(前提是你的表名得规范命名,别瞎起花里胡哨的名)。将User类的@TableName注解去掉,再次运行新增方法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
逻辑删除
- 这是一个员工和其所办理的合同表,一个员工可以办理多张合同表
- 员工ID为1的张业绩,办理了三个合同,但是她现在想离职跳槽了,我们需要将员工表中的数据进行删除,执行DELETE操作
- 如果表在设计的时候有主外键关系,那么同时也要将合同表中的张业绩的数据删掉

- 后来公司要统计今年的总业绩,发现这数据咋对不上呢,业绩这么少,原因是张业绩办理的合同信息被删掉了
- 如果只删除员工,却不删除员工对应的合同表数据,那么合同的员工编号对应的员工信息不存在,那么就会产生垃圾数据,出现无主合同,根本不知道有张业绩这个人的存在
- 经过我们的分析之后,我们不应该将表中的数据删除掉,得留着,但是又得把离职的人和在职的人区分开,这样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 区分的方式,就是在员工表中添加一列数据
deleted,如果为0说明在职员工,如果离职则将其改完1,(0和1所代表的含义是可以自定义的)
所以对于删除操作业务问题来说有:
- 物理删除:业务数据从数据库中丢弃,执行的是delete操作
- 逻辑删除:为数据设置是否可用状态字段,删除时设置状态字段为不可用状态,数据保留在数据库中,执行的是update操作
MP中逻辑删除具体该如何实现?
步骤一:修改数据库表,添加deleted列
字段名任意,类型int,长度1,默认值0(个人习惯,你随便)步骤二:实体类添加属性
还得修改对应的pojo类,增加delete属性(属性名也任意,对不上用@TableField来添加映射关系
标识新增的字段为逻辑删除字段,使用@TableLogi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表名前缀和id生成策略在yml配置文件写了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新增delete属性
//value为正常数据的值(在职),delval为删除数据的值(离职)
private Integer deleted;
}步骤三:运行删除方法
没有就自己写一个呗1
2
3
4
void testLogicDelete(){
userDao.deleteById(1);
}从测试结果来看,逻辑删除最后走的是update操作,执行的是
UPDATE tb_user SET deleted=1 WHERE id=? AND deleted=0,会将指定的字段修改成删除状态对应的值。思考:逻辑删除,对查询有没有影响呢?
执行查询操作
1
2
3
4
5
6
void testSelectAll() {
for (User user : userDao.selectList(null)) {
System.out.println(user);
}
}从日志中可以看到执行的SQL语句如下,WHERE条件中,规定只查询deleted字段为0的数据
1
SELECT id,name,password,age,tel,deleted FROM tb_user WHERE deleted=0
输出结果当然也没有ID为1的数据了
User(id=2, name=Jerry, password=jerry, age=4, tel=16688886666, deleted=0)
User(id=3, name=Jock, password=123456, age=41, tel=18812345678, deleted=0)
User(id=4, name=kyle, password=cyan, age=15, tel=4006184000, deleted=0)
User(id=6, name=Helsing, password=HELL_SING, age=531, tel=4006669999, deleted=0)如果还是想把已经删除的数据都查询出来该如何实现呢?
1
2
3
4
5
6
public interface UserDao extends BaseMapper<User> {
//查询所有数据包含已经被删除的数据
public List<User> selectAll();
}如果每个表都要有逻辑删除,那么就需要在每个模型类的属性上
@TableLogic注解,如何优化?在配置文件中添加全局配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mybatis-plus:
global-config:
db-config:
# 逻辑删除字段名
logic-delete-field: deleted
# 逻辑删除字面值:未删除为0
logic-not-delete-value: 0
# 逻辑删除字面值:删除为1
logic-delete-value: 1
使用yml配置文件配置了之后,就不需要在模型类上用@TableLogic注解了
介绍完逻辑删除,逻辑删除的本质为修改操作。如果加了逻辑删除字段,查询数据时也会自动带上逻辑删除字段。
执行的SQL语句为:
1 | UPDATE tb_user SET deleted=1 WHERE id=? AND deleted=0 |
知识点:@TableLogic
| 名称 | @TableLogic |
|---|---|
| 类型 | 属性注解 |
| 位置 | 模型类中用于表示删除字段的属性定义上方 |
| 作用 | 标识该字段为进行逻辑删除的字段 |
| 相关属性 | value:逻辑未删除值 delval:逻辑删除值 |
乐观锁
概念
在学乐观锁之前,我们还是先由一个案例来引入
- 业务并发现象带来的问题:秒杀
- 加入有100个商品在售,为了保证每个商品只能被一个人购买,如何保证不会超买或者重复卖
- 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的解决方案可以使用
- 第一个最先想到的就是锁,锁在一台服务器中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如果在多台服务器下就没办法控制,比如12306有两台服务器,再进行卖票,在两台服务器上都添加锁的话,那也有可能会在同一时刻有两个线程在卖票,还是会出现并发问题
- 我们接下来介绍的这种方式就是针对于小型企业的解决方案,因为数据库本身的性能就是个瓶颈,如果对其并发超过2000以上的就需要考虑其他解决方案了
简单来说,乐观锁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当要更新一条记录的时候,希望这条记录没有被别人更新
实现思路
- 数据库表中添加
version字段,比如默认值给个1 - 第一个线程要修改数据之前,取出记录时,获取当前的version=1
- 第二个线程要修改数据之前,取出记录时,获取当前的version=1
- 第一个线程执行更新时
- set version = newVersion where version = oldVersion
- newVersion = version + 1
- oldVersion = version
- set version = newVersion where version = oldVersion
- 第二个线程执行更新时
- set version = newVersion where version = oldVersion
- newVersion = version + 1
- oldVersion = version
- set version = newVersion where version = oldVersion
- 假如这两个线程都来更新数据,第一个和第二个线程都可能先执行
- 假如第一个线程先执行更新,会将version改为2
- 那么第二个线程再更新的时候,set version = 2 where version = 1,此时数据库表的version已经是2了,所以第二个线程修改失败
- 假如第二个线程先执行更新,会将version改为2
- 那么第一个线程再更新的时候,set version = 2 where version = 1,此时数据库表的version已经是2了,所以第一个线程修改失败
- 假如第一个线程先执行更新,会将version改为2
实现步骤
步骤一:数据库表添加列
加一列version,长度给个11,默认值设为1步骤二:在模型类中添加对应的属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tel;
private Integer deleted;
private Integer version;
}步骤三:添加乐观锁拦截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ublic class MpConfig {
public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pInterceptor() {
//1.定义Mp拦截器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pInterceptor = new MybatisPlusInterceptor();
//2.添加乐观锁拦截器
mpInterceptor.addInnerInterceptor(new OptimisticLockerInnerInterceptor());
return mpInterceptor;
}
}步骤四:执行更新操作1
2
3
4
5
6
7
8
void testUpdate(){
//1. 先通过要修改的数据id将当前数据查询出来
User user = userDao.selectById(1L);
//2. 修改属性
user.setName("Person");
userDao.updateById(user);
}查看日志的SQL语句
==> Preparing: UPDATE tb_user SET name=?, password=?, age=?, tel=?, version=? WHERE id=? AND version=?
==> Parameters: Person(String), tom(String), 3(Integer), 18866668888(String), 2(Integer), 1(Long), 1(Integer)
我们传递的是1(oldVersion),MP会将1进行加1,变成2,然后更新回到数据库中(newVersion)
大概分析完乐观锁的实现步骤以后,我们来模拟一种加锁的情况,看看能不能实现多个人修改同一个数据的时候,只能有一个人修改成功。
1 |
|
至此,乐观锁的实现就已经完成了
